这也被后来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在曹操集团中诸如荀彧、贾诩、郭嘉、张辽、张郃、徐晃这一些人物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人却都是在战场上从敌营中吸引过来的。正如曹操所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陈寿)对于人才,曹操表现出的是一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短歌行》曹操)的渴求之情,是一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短歌行》曹操)的广博之心,只要有才即使不仁不孝也无所谓,只要能为他曹家事业作出贡献就会积极地吸纳,然而这是一种典型的趋利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避害思想完全相悖的。对于荒淫、昏庸的桓、灵二帝,百姓当然不可能喜欢;对于“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的董卓,其专横和暴虐百姓当然更不可能支持;对于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旗号的张角,百姓也许曾经抱过一些希望和幻想,但由于农民起义的局限性,黄巾军终于还是被残酷的镇压了;现在轮到了曹操,他的与中国传统的避害思想完全相悖的趋利思想又给他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更何况是在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两汉时代,他的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得到广大百姓的宠爱,甚至反而会招来厌恶。那么还有谁是百姓心中的明君呢?我们再看三国时第二大割据势力孙权集团。
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孙权十五岁被举为孝廉,后随父兄征战,建立了江南东吴政权,称为吴大帝,治国有术,用人不疑,“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情”,其借父兄二世余荫,极善治国用人,故能“割据江东,国险民附”,曾用周瑜大败曹操于赤壁,用吕蒙擒杀名将关羽,用陆逊击溃刘备于彝陵,三国时数次重要的历史都由他编写。孙权虽然没有曹操那样宏大的文学集团,但是有一点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是与曹操相似的,那便是他官宦世家的出身,也正是这一点使他得到了皖北和江东世族地主的支持。虽然孙权集团没有处在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方地区,但同样也吸引了一部分名士大族的加盟,诸如张昭、周瑜、鲁肃、顾雍、步骘、虞翻等等这些政治、军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两军交战之际,孙权居然敢乘舟至曹操水寨中观望军情,其胆识和魄力可见一斑,要知道西蜀之主刘备遇见曹操一般都是调头就跑的。难怪曹操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乃临江谓然而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吴主传》陈寿,裴松之注《吴历》)权亦在与操书信背后附言:“足下不死,孤心不安。”(《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孙权书信退曹操 刘备得图灭刘璋) 操见信大笑。二人可谓惺惺相惜。然而孙权集团可谓三国中最精明的,也可以说是最不守信用的。西蜀虽弱,态度却向来鲜明,除了刘备抱关羽之仇曾死磕过孙权外,一直以来都是北向抗曹,地寡人稀,还屡伐中原;曹魏自不用说,谁打我,我就打谁,身为大国,故而长期处于同时对抗两国的局面,往往顾此失彼。而东吴呢,唯利是图,只看有没有好处,谁对他有利他就立刻倒向谁,态度一直模糊不清,脚踏两条船。另外孙权也有一些弱点,譬如他对于人才的渴求不如曹操那样强烈,曹操可谓“海纳百川”,而孙权曾经因为凤雏庞统貌丑心中不喜不愿吸纳,当然,张松献图相投时,曹操也曾因其形陋而数日不见,并因此失去了取得益州的最好时机,但也就此一次,而孙权对于外来的人才总抱着相对排斥的态度,这对东吴的发展有害无利。另外,孙权的进取心也不如曹操,总是以长江之险固而自守,偏安一隅。还有,通过翻阅史料可知,三国时发生在东吴的农民起义居然比魏、蜀两国的总和还多,南越一直不满孙权暴政,曾多次组织反抗,特别是山越族人多次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迫使孙权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保境安民上,而薄弱的经济基础,又使得吴国不得不实行三国中最重的苛捐徭役杂税,弄的民不聊生。这样的君主显然也得不到百姓的拥护。那么鼎足之下割据西蜀的一方势力又最为弱小的刘备集团,他们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图册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陈寿)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陈寿)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三国志•魏书•刘晔传》陈寿)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志•先主传》陈寿)论其出身,虽然自称皇室宗亲,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然而在史书上已无宗系可考,估计也是妄称,其实就是东汉末年一个生活清苦的普通老百姓而已。因为在门阀观念极为重要这一点上,刘备显然远远无法与曹操、孙权、袁绍等等这样一些官宦世家的出身相比况,而要取得成就,就要吸引人才,尤其是在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名士大族,所以他也就不得不以皇室宗亲的幌子,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了。可是,名士大族的眼睛是雪亮的,头脑是清醒的,他虽然也曾经就学于名士卢植,但自身却远非名士,且“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三国志•先主传》陈寿),可见毫无与曹操相比拟的文化修养,志趣风格也与名士迥异,这岂是清高的名士们所能够接受的?而在那个时代,“不惟君择臣,臣亦择君”,可想而知象以刘备为中心的军阀对于中原地区的大族名士又怎么会有吸引力呢?真正吸引这些大族名士的是曹操、袁绍、孙权这样的人物。在长期的没有根据地的运动战过程中,相信刘备他们自身也是比较自卑的,譬如孔融曾修书附太史慈送与刘备,请发兵相救黄巾管亥围城之急,备敛容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陈寿)。孔融世之名士,竟求助于他,令刘备有点受宠若惊,遂立刻同云长、翼德点精兵三千,往北海郡进发。其不自信可见一斑。
那么,在缺少名士大族支持的情况下,刘备又是怎样拥有西蜀之地,并成为三分天下的一方呢?刘备集团自打组建以后长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四处流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真可谓几经波折,年龄很大了却仍然没有自己的地盘。或曰备品行不佳,投靠过这么多人皆无善终,与吕布似同。实则非也。吕布反复无常乃为利也,无论杀丁原,诛董卓,和袁术,亲刘备尽皆如此,而刘备则乃迫于势耳,其在刘表处时曾因髀肉复生却寸功未建而流涕慨叹。直到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在隆中定得三分之策。后再次被曹操打得大败,穷途末路之时,与孙权联手,在赤壁之战中打败盛极一时的曹操,并从孙权手中借得了荆州,又依靠刘璋的手下张松、法正等的叛变以为内应,轻松谋取益州,才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确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后进位汉中王,随后称帝,其时已是耳顺之年了。而刚做皇帝不久,就兵败彝陵,病逝于白帝城。由此可见刘备的隐讳之深和诈术之高。刘备表面上夹着尾巴做人,实际上却不停地瞅着时机。虽然曾以皇室宗亲为由于刘表之托固辞不受荆州,却终于又不顾皇室宗亲之系主动出袭刘璋得取益州。前者一是迫于宗系,二是正当秦王失鹿,群雄竞逐的年代,刘备那时势力微小而寡弱,最重要的还是争取民心争取人才的相附,不能因为一荆州而使其背上宗室相欺的不好名声,从而使其在诸侯竞争中日渐孱弱,三是荆州地处要害,历来都为兵家必争之地,刘备一定琢磨着即使我拿了荆州,以我现在的实力一定要不了多久又马上会丢掉荆州,到时候不是鱼与熊掌什么都没有得到么?所以分析过后坚决推辞刘表。再看后者,此时的刘备已经在诸葛孔明的指引下坚定了横跨荆益两州政权,确定三分天下之势的政策目标,其时已经于孙权处借得荆州(当然他是没有想过要还的),迅速拿下益州就可以实现他的既定方针,他的人生目标。对于刘备这样的谋略家来说,这样的肥肉怎么可能让它从嘴边溜走?故而对于益州,刘备只是做了几番虚情假意就迅速拿下,使得虽是皇室宗亲的刘璋后悔莫及、懊恼不已。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图册
而他们这个集团又主要是依靠哪些人的支持和帮助呢?在我国封建时代,尤其是较为久远的东汉末年,蜀汉地区是相对落后的,没有产生出一个世族地主阶层,刘备集团主要是由下层豪侠武人组成的,文学氛围当然就更谈不上了。我们来看一看其集团主要人物的情况。武官方面,民间所谓的“五虎上将”之首关羽,据说原名冯贤,曾因杀了倚势凌人的势豪,亡命于江湖,逃难路过关隘检查,遂指关为姓,而为关羽,不复更改;右将军张飞,据说是涿县一个卖酒屠猪的大户,好像又做过“兵子”;左将军马超乃西凉马腾之后,贵为名门,是刘备集团中少有的名士大族之一,却因触犯刘备,不得重用,忧郁成疾,早早死去;后将军黄忠原为韩玄手下,智勇双全,曾于定军山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也是一个难得的名士,可惜投备不久就身亡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赵云,虽然武艺高强,却不为袁绍、公孙瓒等器重,皆因门第之故,整个一下层武士。文臣方面,诸葛亮,自称“东方下士” (《三国志》卷四十《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其实也是一个高居隆中的山林隐士,虽自比管仲、乐毅,实际上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看好,被许多人瞧不起,亦乃名士圈外之人;糜竺,祖辈经商,家业丰富,是为“豪人”,先世不显;法正,投靠刘备以后成为了刘备集团中真正的第一谋士,又是在刘备集团中很难见到的名士大族,对于这样的人才,刘备怎能不喜爱?可惜也是早早死去。通过以上可以看出,第一,刘备集团的人才构成还是以寒门下士为主的。第二,刘备当然也喜爱名士大族,因为这些人在政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刘备集团举足轻重的人物当中仅有的几位名士大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后期投靠而来,也有着一个共同的命运——早亡,这对刘备集团的损失是很大的。那么刘备集团的旧部虽然几乎尽为寒门下士,但他们主要又是哪里人呢?先看其集团的核心刘备,乃河北涿县人;张飞,亦为河北涿县人;关羽,山西解良人;赵云,河北真定人;孔明,山东沂南人……看来一群北方人初到益州(尤其是用那样并不怎么光明的手段)想要安稳民心,争取人才的支持可谓重中之重。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善待刘璋旧部只是一种策略,等到政局基本平稳了,在此后的各种军事、政治活动中,占据绝对主要位置的还是那些最初即追随刘备的北方人才,事业上主要依靠初始起兵时追随自己的一班人员,后期对人才的挖掘也不够,以至于蜀汉到后期人才愈发匮乏,后继无人,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可是很早就追随刘备加入其集团的黄巾军的一名武将;自孔明逝后,寄其遗志九伐中原的姜维和夏侯霸又居然都曾是曹魏的将领!这真是蜀汉的耻辱和悲哀。
其实刘备是很会争取人心的,虽然可能有许多是他迫于政治需求而不得不做的。譬如赵云于万军当中杀操数十员上将,救得阿斗回,奉于刘备,备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身怀绝技而曾在公孙瓒、袁绍等处失意的赵云似乎突然之间找到了知音,遇见了明主,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也许就是那一摔,把阿斗摔得痴呆了,弄得刘备好不容易拼出来的基业又迅速地被阿斗葬送出去(一笑)。再如刘备彝陵惨败,无颜回都,退于白帝城,忧病将逝,遂托孤于诸葛亮,表现出了对诸葛亮极大的信任,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将诸葛亮的心彻底地征服了,《三国志》评曰:“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诸葛亮最后是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事实也的确如此。刘璋暗弱,益州成为兵家垂涎之地,张松携西川地图而出,本将曹操作为心中的明君,奈何操态度傲慢,数日不见,张松又见刘备,备正好相反,彬彬有礼,对张松谦恭有加,松感而投之。回奏其主刘璋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三国志•先主传》陈寿)曹操就此失去了取得益州的最好机会,而刘备却得以轻松地拿下益州。
虽然会用人,但是刘备在文化修养和战争谋略上毕竟是不如曹操和孙权的,曹丕谓“刘玄德不晓兵法也”,而且做大事很重要的官宦世家的出身刘备也没有,他不但出身卑微,而刘备又为什么能取得相当的成就,并坐上汉昭烈皇帝的宝座呢?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对有限人才的合理使用外,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他既没有曹操那样显露的趋利思想,“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图册
(《三国志•先主传》陈寿)也没有孙权那样的苛政重役。刘备是非常注重宽民,也非常善于养民的。对于这样的君主,虽然他是弱小的,但是广大百姓却对他寄予了最大的希望。然而希望并不代表现实,刘备集团最终还是三国当中最早覆灭的。以至于在民间,尤其是在朝纲不正之时,人们为了寄托心中的情感,各种各样有利于刘备的野史以及褒扬刘备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早在宋朝,百姓的态度就是“见刘备败则泣,见曹操败则喜”。而这些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国演义》了。由于受“尊刘抑曹”思想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刻画出一个完美的昭烈皇帝出来,真可谓是竭尽全力。像开篇即续出家谱,点出天命,指明刘皇叔必当会有天下。第一,提高身世,在史书已不可考的宗族世谱以《演义》当中编造的宗族世谱加以绝对的肯定,再让当朝皇帝认刘备为皇叔,再不断的从书中以其他许多不同人的称呼以抬高其身份,还常常令刘备自报皇室家门。第二,小说经常虚构一些刘备的德义之行,要么是对于黎明百姓,看见百姓受苦动辄就要自刎,要么就会常常出现一些天助天成之相,如其大呼:“的卢,的卢!今日妨吾!”(《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而跃马飞过檀溪。刘备本不善武功,戎马一生四处受挫,作者却喜欢虚构战役大表其功,或者是虽败犹荣,或者干脆就不写他的失败。所以弄得我初读《三国演义》之时,本来刘备历史上的惨败读来却感觉他似乎一直还占着优势打着胜仗。其他的诸如政治上的一些东西,作者要么仍然隐去事实,不写真相,要么就移花接木,前后颠倒,把刘备诡诈的一面完全给覆盖了,最典型的比如汉献帝还在朝之时,他的两个儿子(第一个是义子)就分别叫做刘封和刘禅了,连在一起就是封禅,可见其做皇帝的野心是多么的大,虽然成天嘴上是另外一个腔调说自己是臣子要为汉室尽力。刘备又是老来得子,所以曾经害怕后嗣无人而过继了一个义子刘封,等到有了阿斗,就马上借关羽被害之故坚决将其除掉,以免生祸端,真可谓心狠手辣。对于刘备大致如此。而刘备集团中的那些寒门下士,却大沾刘备之光,那真可谓猛将如云,智士如雨,君德臣贤,人才济济,被描绘得神乎其神,智勇双全,也真的是有点过了吧。曾有一言曰:“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三国志•刘晔传》陈寿),而关羽一生所斩名将亦只有颜良,恐怕也是因为其美髯红脸的忠义使有此名,要知道,名将可不是猛将。象武艺超群的周仓也是虚构的,本来早夭的张苞也变成了一员百战百胜的上将,关兴弱冠即亡,根本没有参加伐吴战争,却也变得勇猛无比,还斩了杀父仇人潘璋,让潘璋早死了十多年。其余琐碎,在此就不列举了。此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寄托对刘备的喜爱,刻画了他的许多仁义之举,更描绘了百姓对刘备的拥戴,诸如猎户刘安杀妻献肉之事居然跃然纸上,令人瞠目结舌。其实这样的夸张反而是弄巧成拙,不及《三国志》中的刘备那般可爱、可信、可敬。鲁迅先生于《中国小说史略》中论曰:“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虽然《三国演义》中关于刘备仁义的描写过于夸张而显得不真实,但这却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心目中明君的形象。“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个唱词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在京剧脸谱中,红色一般代表着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黑色一般代表着直爽、刚毅、勇猛、智慧;黄色则代表着凶猛、枭勇;白色代表着阴险、奸诈的人物形象。通过时间的流逝,百姓心中的这份情感已经逐渐积累成为了一种文化,并且深入人心。
三国经济
曹魏经济
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蜀汉经济
益州自古以来已有天府之国的美名,汉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质丰厚为根本。 东汉末年,刘焉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用以宽制宽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因而减低税收。 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又在都江堰设堰官,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亮及法正对冶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以上一连串措施,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条件。 后来关羽失荆州,备讨伐吴败亡,使蜀面临崩溃边沿,故亮在经济方面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绵生产量,以助加快恢复国力之步伐。
东吴经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连年征战,地方残破,北方人民携家渡江以避难。 北方难民不乏富商大贾,他们由北方走难到江南同时,带备了生产技术与文化,为当时贫困的江南带来新血。 原本江南农耕技术十分落后,尚未懂得牛耕。及后生产技术注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人口亦因此渐渐增加,一改以往地广人稀的境况。孙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之统治领地渐大,军队亦因此变得庞大,故此粮草军需耗费成为国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为减轻负担,逐实行屯田制,并设置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为屯田客。吴位于长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兴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资源和作军事防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