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据新疆日报报道,新疆富裕县从2005年开始实施扶贫羊工程,到2007年底,全县共为贫困户发放扶贫羊20908只,覆盖贫困村22个,有1948户8603人受益,贫困户由当初的人均占有畜不足2只发展到5只以上,解决了389户2068人特困人口的温饱,920户4599人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红格尔苏木,2012年8月20日,350只“扶贫羊”在边防民警的护送下,已全部发放到14户困难牧户家中。据牧民测算,一只羊一年下两羔,一羔能卖800多块,25只小羊一年就能增收2万元。每户25只育龄母羊再繁殖,不久的将来,牧民就能有一片不小的羊群。
吃羊事件;扶贫羊
扶贫羊图册
据人民日报2015年1月5日报道,某地搞扶贫,给一贫困村提供了120头母羊。还派技术人员下乡,提供饲养管理、专业防疫、母羊配种等技术服务。挺好的事,农户们却不买账。结果这120头“扶贫羊”,被村民吃剩了不到60头。这个拧巴的扶贫方案,折射出当前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问题—盲目克隆别的地方的产业,结果白费劲了。
评论;从表面上看,“扶贫羊被吃”是农民愚昧、短视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扶贫羊被吃”却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统一制式的新房子没有羊圈的位置,羊在哪儿养?村子周围全是戈壁荒滩,没有水草,怎么放羊?村子交通不便,养成的羊、剪下的毛如何运输出去?”脱离了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扶贫羊”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一个好的扶贫项目,应该是道德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结合体;“扶贫羊”徒具道德价值,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最终陷入了“初衷良善、方法僵化、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难堪境地。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一旦指标设计不合理、程序设置不科学、细节考虑不周全,再美好的愿景也会被渐次抽离、掏空意义。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