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革命领导人是实际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现任领导人是穆阿迈尔·卡扎菲。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总人民委员会是其执行机构,它协助总人民代表大会的总秘书处行使日常制订政策的权力。
领导人;卡扎菲执政42年,致力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兴办社会福利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1973年5月,卡扎菲提出了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并于1976年至1979年陆续出版了阐述这一理论的《绿皮书》。1977年3月,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级政府,代之以各级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组织。2008年,利当局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变化,对内继续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对外奉行灵活务实政策,积极改善与西方大国关系。
全国政府主席是国家元首,同时也是全国的最高军官(军衔为上校),目前为卡扎菲上校。卡扎菲执政40年来,致力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兴办社会福利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1973年5月,卡扎菲提出了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并于1976年至1979年陆续出版了阐述这一理论的《绿皮书》。1977年3月,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级政府,代之以各级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组织。2008年,利当局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变化,对内继续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对外奉行灵活务实政策,积极改善与西方大国关系。
宪法;1969年12月曾颁布临时宪法。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1977年3月发表的《人民权力宣言》规定: 《古兰经》为利的社会法典;人民直接行使权力是民众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保卫国家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宣称利信奉自由、社会主义和阿拉伯统一等原则。 革命领导人是全国的最高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
国家元首
单一元首制,称“全国政府主席”,由革命领导人提名或兼任。现任国家元首为卡扎非。实际上全国政府主席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利比亚国家的实权掌握在最高革命领导人和军队手中。现任革命领导人还是卡扎非(自称“九·一革命领导人”)
军事领导机关
全国最高军官为“三军上校”,三军上校主持总防御委员会。
议会
称总人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总人民大会秘书处秘书和总人民委员会全体秘书、各人民省和地区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秘书、各地基层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秘书等逾千人组成。负责讨论和制定国家的有关法令、预算、对外政策、缔结条约;任命总人民大会常设机构与总人民委员会的成员;审查总人民委员会的工作等。1976年11月举行第一次大会,此后每年召开一次例会,必要时召开特别会议。常设机构为总人民大会秘书处,秘书处成员任期一年,可连任。
总人民委员会
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它协助总人民代表大会的总秘书处行使日常制订政策的权力。
政府
称部长会议,实行总理负责制,现任总理为卡扎非,另外还有19名部长,卡扎非上校目前已经组织过8届部长会议了。
司法机构
1979年9月卡扎菲宣布由司法人民委员会掌管司法权。原有最高法院等机构基本上被各地革命委员会建立的特别法庭和革命法庭等取代。为统一审判工作,1988年3月成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局(1996年2月14日改为人民检察院)。1990年10月恢复最高法院。
政党
除了“革命统一战线”外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完全一党专政。
外交;利比亚利比亚递交国书奉行反帝、反殖、反霸、反对种族歧视和不结盟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阿拉伯统一,与非洲、伊斯兰国家加强合作,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支持民族解放运动。2004年6月28日,美国同利比亚正式恢复外交关系。1978年8月9日,利比亚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同美国的关系
“九·一”革命后,利美关系一直紧张。1980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美指责利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关闭利驻美人民办事处,驱逐利外交人员,两国关系迅速恶化。1986年美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空袭了利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1991年,美、英指控利两名情报人员策划了1988年洛克比空难事件,并推动安理会通过有关决议对利实施制裁。“9·11”事件后,利对美表示同情并重申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利美关系有所缓和。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问题上对美英做出重大让步,表示愿支付27亿美元巨额赔偿并为利官员行为承担责任。2004年利美恢复代办级外交关系,美宣布全面取消对利经济制裁。2006年美宣布全面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并将利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2008年1月,利外长沙勒格姆访美;8月,两国政府签署《利美公民就其所受伤害提出诉讼和索赔问题的协议》,彻底解决两国公民间赔偿问题;9月,美国务卿赖斯访利,赖系1953年以来首位访利的美国务卿,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同欧盟国家的关系
欧盟是利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石油的主要销售地,目前欧盟国家在利约有2万名专家。1999年联合国宣布中止对利制裁后,欧盟率先宣布取消对利单方面制裁,并于2004年10月解除对利实施长达18年的武器禁运。2007年利领导人卡扎菲赴葡萄牙出席第2届欧盟与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并访问法国和西班牙。欧盟与利签署了全面恢复与利关系的框架协议,并宣布与利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利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和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马盟)成员国。近年来,卡扎菲认为阿盟没有发挥应有的政治作用,阿国在洛克比问题上对利支持不够,多次威胁要退出阿盟。1992后,利对马盟国家执行安理会对利制裁决议表示不满,长期拒绝担任马盟主席国。2003年12月,第21次马盟外长理事会决定,由利接替阿尔及利亚担任马盟轮值主席国。2004年12月,利宣布放弃担任马盟轮值国职位,后经马盟外长紧急会议强烈要求而同意留任。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
近年来,利积极参与非洲事务,同非洲国家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中国关系
1971年卡扎菲宣布承认新中国后,告诉台当局“中华民国大使馆”不必撤离,事实上实施了“两个中国”政策。到了1978年8月9日,利比亚才与台湾当局断交,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利比亚人民代表大会总秘书处成员阿卜杜勒·萨拉姆·贾卢德来华签署建交公报,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到机场欢迎并送行。台媒称,即使在断交后,卡扎菲仍念旧情,不顾中国抗议,仍允许台湾驻利机构使用“中华民国商务办事处”头衔,这在台湾的“非邦交国”中独一无二。直到1997年,台“外交部长”蒋孝严才下令关闭代表处。[3]
2008年6月9日,新任驻利比亚大使王旺生向利议长卡伊巴递交国书。利比亚卡伊巴议长对王大使来利屡任表示欢迎,请其转达对中国领导人的问候,卡代表利领导人卡扎菲再次对中国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表示哀悼,对灾区人民深表同情,并表示,利重视中国在非洲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他作为利议长兼利中友协主席,将努力为加强双边关系,扩大两国合作多做工作,希望通过双方的努力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交通;利比亚全国拥有19,300公里的总道路长度,其中约56%的路面达道路级的标准。
由首都的黎波里有优质的国道通往突尼斯首都突尼斯(Tunis)、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Benghazi)和多布鲁克(Tobruk)、甚至远达埃及的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
巴士;跨国和联系各城市的陆路交通主要分别由两间巴士公司营运,巴士车费便宜舒适,长途巴士更多有空调服务。
的士;的士则在较大的城市才会出现。虽然乘坐的士可以按咪表收费,但是普遍来说可以议价。
租自驾车;在利比亚租车自驾是没有保证的,而且该国的交通意外率偏高,尤其是在长途旅程中。
铁路;利比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有铁路的,但战后该国的铁路被拆掉。如由邻近国家如突尼斯乘搭火车,则需要在到达边境时转乘的士等交通工具往利比亚。
水路;在马耳他有定期渡轮航班前往的黎波里,但是船只的质素较差。
航空;利比亚拥有利比亚航空(Libyan Arab Airlines)和非盟航空。主要的民用机场设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腊塔、赛卜哈、多布鲁克、锡尔特和布雷加等。国内各主要城市之间通航
由于利比亚曾被实施空中封锁,曾令该国对外的航空交通陷入半瘫痪。现时利比亚各个机场的国际航班主要通往欧洲、阿拉伯国家及非洲的主要城市。
利比亚 - 经济;严格遵循伊斯兰教传统的利比亚大多数妇女都习惯披戴头巾出门。
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是它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经济原以农牧业为主。1961年以来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石油生产与输出国之一。石油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还出口铁矿石、花生、皮革等,进口以机器设备、车辆、粮食为大宗。除石油外,天然气储量也较多,其它资源有铁、钾、锰、磷酸盐、铜等。1985年石油探明储量29.18亿吨,产油5000余万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6053亿立方米。主要工业部门是石油开采、炼油,还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发电、采矿、纺织业等。铁、锰、铜、锡、铝土、磷灰石、钾盐等矿藏尚少开发。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粮食不能自给,大量靠进口。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农业人口一半以上。货币名称:第纳尔。境内运输以公路与管道为主。有1800公里长的现代化沿海公路,5000余公里的能源运输管线和5个油港。
文化;利比亚舞蹈有北部地区舞蹈和中南部沙漠地区舞蹈两大类。北部地区舞蹈,女子舞蹈以胯部扭动和颤抖为特点,以自娱为主,有时观者也加入同舞,共尽其兴。中南部沙漠地区舞蹈,女子舞蹈以腿、脚的动作为主,没有胯部的扭动。男子舞蹈有以部族称呼命名的退哇利格舞,动作集中于腿脚和双肩,伴奏乐器为各种鼓。[4]
新闻出版;主要报刊有《新黎明报》(阿文日报)、《绿色进军周报》(阿文和英文)、《民众国周报》(阿文和英文)。民众国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每天出版阿、英、法文新闻稿,在巴黎、伦敦、罗马和贝鲁特等地设有分社。官方电台有(1)创建于1957年的民众国广播电台,1979年后改为现名,用阿语和英语从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广播;(2)大阿拉伯祖国和革命委员会之声电台,用英、法、俄、德、罗、匈、南、保、捷等语言广播;(3)民众国电视台,创建于1968年,后改现名,用阿、英、法语播放。
民族节日
节日 日期
利比亚
利比亚
穆罕默德升天日 3月5日
国庆节 3月31日
开斋节 5月7日
献祭节 7月14日
伊斯兰教新年 8月4日
阿术拉节 8月13日
利比亚革命纪念日 9月1日
穆罕默德诞辰日 10月13日
独立日 12月24日
教育;利实行免费教育。15岁以上接受过教育的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79%,利现有小学3451所,各类职业中学1150所,总计在校学生为145.555万人,各级学校教师总数为30.3146万人(据2006年公布数字)。
利比亚高等教育事业归高等教育人民委员会(高教部)管理,各大学和院系也都设有各级人民委员会,负责学校的具体管理。利目前有14所高校,著名大学主要有:最高研究院、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学、班加西高尔尤努斯大学、宣教学院、石油学院、锡尔特塔赫迪大学、贝达欧麦尔•穆赫塔尔大学、胡姆斯纳赛尔大学、扎维亚四月七日大学等,其中前4所大学有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资格。截至2005年,利共有大学教师11928名,就读学生254456名,其中研究生2095名,教师学生比为1:21,基本与国际平均水平持平。学生在大学第1年接受全科教育,从第2年开始自主选择各系学习,本科阶段一般为4年,研究生教育一般为2-3年。利具有高等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13%。[5]
军事;利比亚独立后,组建了利比亚皇家军队,1962、1963年先后建立海军和空军。“九·一”革命后,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服役期2年。1983年2月通过“革命总动员计划”,对全体适龄男女进行军训。1988年8月,卡扎菲宣布取消正规军,将其改编为“民众国卫队”,并在各省建立由省防御委员会领导的“防卫区”(地方部队)。1989年9月宣布成立全国临时总防御委员会(总司令部)。卡扎菲一直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三军总兵力6.5万。准军事力量“人民武装”5万人。主要装备来自前苏联。陆军3.5万,拥有各种坦克2950辆,装甲车2160辆,各种火炮1690门。编有1个坦克师,38坦克营,2个机械化步兵师,50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国家警卫旅,41个炮兵营,12个空投突击营,6个地空导弹旅。海军8000人(包括海岸警卫队),装备有潜艇、护卫舰、海防舰艇、驱潜快艇、巡罗艇、水雷舰艇、支持舰艇以及直升飞机。空军2.2万人(包括防空部队),作战飞机513架,武装直升机54架,教练机89架。编有1个轰炸机中队,9个战斗机中队,7个地面攻击战斗机中队,1个侦察机中队,2个运输机中队。
1992年4月15日起,安理会748号决议规定禁止同利比亚的一切军事交往和贸易。1999年4月,联合国中止对利制裁后,利开始重新装备部队。
旅游;利比亚位于非洲的北面,南部是浩瀚的撒哈拉沙漠,北部濒临地中海。在其17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有90%以上为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所以她还被比作“沙漠之国”。散布其间的漂亮绿洲,以及烟尘滚滚的大漠景观,也因此成了利比亚最具特色的美景。
在历史上,利比亚曾受希腊和罗马帝国统治,有着深厚的文化特色,故属旅游价值甚高的地方。
利比亚的西北海岸,距离的黎波里以东75哩是有名的列伯帝斯古城(Leptis Magna)。从历史角度看,此地早在罗马帝国全盛时期便是其中一个最举足轻重的城市,当前是利比亚全国5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迹的地方之一。此外,市内遍布由古代石灰建成的高塔、凯旋门、庙宇、剧场和浴场,到今时今日仍然保存得非常好。
利比亚东北岸的城市昔兰尼(Cyrene)。昔兰尼是古希腊城市,在公元前631年经已建成,其最大特色是市内遍布很多希腊时代的庞大遗迹,包括神庙、斗兽场、广场和剧院,而且靠山而建,地中海景色尽收眼帘,美不胜收。
撒哈拉大沙漠之大在于其面积占了全国的九成以上。加达米斯(Ghadames)这个细小的绿洲城市,是以前撒哈拉经商路线中最闻名的驿站之一,文化价值甚高。从这里的南方是Jebel Acacus山脉,亦即是图瓦雷克族人(Tuareg,是一支主要分布于撒哈拉沙漠周边地带的游牧民族)的起源地,该处存在的史前石画可追溯至1万2千年之前,历史悠久。
昔兰尼设有一幢博物馆,环顾四面,面积不大,摆放的尽是以远古时代的希腊诸神的大理石雕像,若要看一看罗马人和希腊人在过去居住、生活的地方,唯一的方法就是来到这里。[6]
交通状况
陆运:利比亚境内暂时没有铁路,陆路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公路网遍布全国主要城市,总长25535公里(1999年),其中高等级公路17985公里,农用路7550公里。的黎波里有发往全国主要城市的长途和短途客车,市区内有公交车运营。各主要城市拥有出租汽车,招手即停,价格事先谈定。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可提供租车服务,左方向盘驾驶,靠马路右侧行使。国际驾照可使用三个月,过期必须申领使用利比亚驾照。
空运:拥有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盟航空公司。主要民用机场设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腊塔、赛卜哈、托布鲁克、锡尔特和布雷加等。国内各主要城市之间通航,旅行方便。外国多家航空公司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设有办事处,如英航、法航、瑞航和意航等。拥有多条国际航线,可通达欧洲各主要城市、阿拉伯国家主要城市和非洲主要城市等。
海运:拥有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腊塔和胡姆斯等重要海港,可提供到突尼斯、马耳他、埃及、法国和意大利等的运输。
核问题;利比亚的核计划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核计划在80年代开始加速。由于1988年洛克比空难带来的封锁、禁运和制裁,利比亚的核计划曾一度停顿。90年代中期,利比亚的核计划再度启动。美英情报机构认为,利比亚拥有11处核设施。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利比亚支持恐怖主义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方面深怀疑虑,对其实施制裁。2003年3月中旬,伊拉克战争前夕,利比亚曾主动提出与英国政府进行秘密谈判的要求。后在多方斡旋下,利与美英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进行了多次秘密会谈。同年12月,利正式宣布自愿放弃研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接受国际社会的核查。12月28日,巴拉迪率领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组视察利首都的黎波里地区4处核设施。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初步调查,利比亚的核计划仍处于“低水平、小规模”的铀浓缩试验阶段。
利比亚骚乱;2011年2月,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反政府示威,政府方面则以武力镇压。
2011年3月19日,西方联军空袭利比亚。
2011年8月26日,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进驻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政权倒台。
2011年09月12日,中国宣布承认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